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佛教常识

恭迎观音菩萨出家日!你知道菩萨当初为何出家吗?

来源:通泽寺

2022-10-14

大千世界,万物皆空,

观音出家,随缘化渡,

瓶中甘露,洒满人间,

手挥柳枝,普渡众生。


今日2022年10月14日,农历九月十九,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!


值此殊胜日,请大众持清净心、发广大心,依身语意三门广行善业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!祈愿菩萨慈悲愿力加持法界一切苦难众生,愿他们业障消除,六时吉祥,获无边福德智慧,得如意自在清凉!祈愿疫情早除、干戈永息、风调雨顺、佛法常兴、海众安和。




01.

西方世界的接班人


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。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,观世音菩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

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,同大势至菩萨一起,为阿弥陀佛的左、右胁侍菩萨,并称“西方三圣”。


诸佛菩萨皆以救度众生为大事。观世音菩萨看见哪一个众生有什么痛苦,就要解除这个众生的痛苦;看见哪一类的众生有灾难,他就要解除那一类众生的灾难。


所谓“寻声救苦”,只要念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,就会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



《大悲经》中称观世音菩萨,于过去无量劫中,早己究竟成佛,名号为“正法明如来”,但其为安乐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,故仍然示现为菩萨,倒驾慈航,随缘应世,以三十二应身随处救度受苦众生。


在无量劫后,阿弥陀佛灭度,观世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,便会在当日成佛,名号“音普光功德山王如来”,继续运持西方极乐世界正法。


在《普门品》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: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”



也就是说,凡是世间的众生遭遇任何苦难或危急,至诚恳切地向菩萨祈求救济之时,纵然百千万亿众生同时祈求,观世音菩萨也会同时分身化现,寻声救度,引领我们脱离世间苦厄。由此可见,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甚深的因缘。


由于这个原因,观世音菩萨与苦难众生最能相契,也最能相应,成为众生化解苦难,寻求安宁的依靠。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,观音菩萨已经成为慈悲、端庄、圣洁、祥和的化身。


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宣说成佛的法华会上,观音菩萨是八万多位菩萨中首要的十八大菩萨之一,并宣说了至今汉地广泛念诵的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其中宣说了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力,因此往往人们把这一品独立礼诵。



02.

观音菩萨因何而出家?


据《隆兴佛教编年通论》记载,往昔过去劫有一位庄严王,其夫人名宝应,夜梦吞下明月,此后便生下了第三女妙善。妙善公主诞生时,大地震动,宫城内外充满异香天花,国人都认为是圣人出世的征兆。


妙善公主生而梵相端严,性格慈悲和顺,斋戒清净,宫中的侍女长期受公主德业的感化,纷纷一心向善,远离恶趣。


妙善公主初长成时,庄严王及宝应夫人想为公主择一良婿,而公主却无心婚嫁之事。面对父母的强烈要求,公主向父母提出了三个疑问:



一者,为什么世人少年时,面如满月,到老了,却头发变白,颜面起皱,行住坐卧,都不如少年?二者,为什么平时肢体强健,步履如飞,忽然生病了,卧于床枕,此时却无一可喜?三者,为什么平时家亲眷属,恩爱有加,一旦死亡来临,即使亲若父子,也不能互相代替?


公主随后说道:“若父王与母后能让女儿免受这三个患难(即老、病、死),女儿必当遵从父母之命;若不能,不如让女儿出家修道,以期悟彻本心,则这些患难自当消失。”


世人难免生老病死,在生死面前,即使贵为天子也是毫无办法。庄严王听后,自然无解。但又不想让女儿出家,于是便罚妙善公主入菜园干些粗重的农活,并且减损公主的饮食,想以这些苦楚消磨她出家的意志。




但饥饿和劳役并未令妙善公主退失出家决心,菜园反而成为她修行的道场。由于受其德业所感,冬天的菜园里,果蔬居然长得更加茂盛,甚至还有泉水汩汩地从菜地旁涌出。


为了解脱生死,妙善公主承受住父亲的百般刁难,最终得以出家修行。公主出家后,因庄严王不敬三宝,毁灭正教,而罹患重病。


为救父王,公主甘愿舍弃手眼,换回庄严王一命。庄严王及宝应夫人得知真相后,抱着公主失声痛哭,一家人冰释前嫌,公主在众人的哭声中,显现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圣像而逝。



03.

如何与观音菩萨结缘?


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有缘,但我们要想获得菩萨的救助,还得先与菩萨结下善缘,那我们又可以怎么做呢?




称念名号:首先,最基础的做法是“称念名号”,就像击鼓叩钟,不叩不响,叩的越重,回响也越大,与观世音菩萨结缘也是如此。


常诵经文:其次,是唱诵经文。我们虽然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但贪嗔痴种种念头仍时不时搅动清净的心念。这种情形就需要念诵经文,在念诵的当下远离贪嗔痴,尔后尽量将这种清净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。


如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云:“若有众生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;若多嗔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;若多愚痴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。”


发慈悲心,行慈悲行:最后则是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发慈悲心,行慈悲行,从伸手索取的人,转变为覆手施舍的人,成为观世音菩萨的追随者、继承者!




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!

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!

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!


Alternate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