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佛教常识

如何判断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?

来源:上虞区通泽寺

2023-08-01

佛法修行,是一个不断自我觉悟、自我完善的过程。


在自持修行的过程中,偶尔会对修行的成效抱有疑虑,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所精进,学佛有没有进步。

这时,便需要对自己的心念和言行做细致的观察,从而加以自省判断。可以借助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自我。



慈悲心是否增长


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,大智度论说:“慈悲是佛道之根本”。


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,称为慈;同感其苦,怜悯众生,并拔除其苦,称为悲;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,故称同体大悲。

在初地菩萨之前,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,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。学佛如果没有学对,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,而远离慈悲心,就会生魔心、邪心。

如果慈悲心没有增长,一定要反省学佛的方法是否得当。譬如,当他人污蔑辱骂你的时候,你是否能够坦然面对。恰逢他人过失之时,你是否会耿耿于怀。

一般学佛愈好之人,愈会原谅别人,对别人的过失不会太放在心上。


杂念是否减少


修行得道之人,内心清净,自无杂念阻碍、干扰的苦恼。


初入佛门,如果修行方法得当,一般念佛三个月后,便渐渐有能力抵抗外面的杂音,会感觉这个声音好像不是这个世间的,打坐时也会感觉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。

要慢慢地进入这种状态,才表示学佛有进步,才是做到“六根离六尘“。

再来是内心杂念的掌控,不要总是想着要“压制杂念”这件事,想着压制杂念,反而又多了一个杂念。

在修行时如果能做到不随不制,久了以后就能够掌控自己的心,外面的干扰、念头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,自己也不理会它,这就是自在无碍。



欲望是否减少


学佛学得好的人,世间的欲望会愈来愈低,出离心愈来愈强,认为世间很多东西如似梦幻,不必去执着它。


佛陀说:“起念即妄”,因为真如本性中并无一念,凡夫总被杂念所染。


人的心念,能时常保持清净,那么所见的人间即是美善的佛土。所以《维摩诘经》中说:“心净则佛土净”,指的是人的内心清净,所处的世界就是佛土。


人生要知足,对于欲望不要无止境地追求,尽量做到不起心动念,唯有如此,才能活在宁静和喜悦中。



智慧是否增长


当我们通过佛法修学具备了正知正见,不断地调伏身心,烦恼渐少之后,自身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会慢慢显露出来。


一个有大智慧的人,能很好地、正确地观察周围的环境。待人接物,说话做事,就越来越能善观因缘,在面对不同的人事时都能处理得很好,知其因缘,顺其结果。

佛弟子不仅要用佛法智慧洞见一切,还要用佛教精神来帮助他人。

如果学佛之后,仍然常会让别人生恼,或者“好心办坏事”,那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,思悟增长智慧的正确方法。



是否日渐欢喜受持


学佛之人,常祝彼此法喜充满。


对所学的法生起喜悦渴望的心,想要更进一步地学习修行,并且能将自己对佛法的领悟运用到生活的细微处,内心常常充满喜悦安详的觉受,对佛法越来越欢喜受持,这样的学佛就是一种进步的状态。

反之,若修行一段时间,自感学佛不过如此,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,甚至纠结烦扰。便应该停下来,寻找原因。这样的情况,都不是学佛进步的表现。



学佛修行好与坏的标准,不以时间长短来判定。修行是否进步,也不在于所知理论的多寡。


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所学佛法,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,能否运用佛法很好地解决矛盾烦恼,改变我们的习气,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逆境违缘。

修禅的目的,也正是走向光明正大的境界,最终臻至真理之彼岸。

Alternate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