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佛教常识

佛教中的“丛林”是什么意思?

来源:通泽寺

2023-09-02

在寺院中,常能听到“丛林”一词,很多初学佛的居士往往不太理解。为什么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可以被称为“丛林”呢?



梵语贫婆那,翻译为中文就是“丛林”的意思。而这个“丛林”的意思,最早是由僧伽的概念衍生出来的。《大智度论》卷三说:僧伽,秦言众;多比丘一处和合,是名僧伽。譬如大树丛聚,是名为林。一一树不名为林,除一一树亦无林;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,除一一比丘亦无僧,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。


经文的意思是说:众多比丘聚集在一起和合共住,就好像很多大树同处于一片树林之中。如果只有一位比丘,不能称之为僧伽,就好像只有一棵树也不能称为林一样。这里只是借丛林作为比喻来解释僧伽的概念。



那么,众僧共住的寺院,为何可以直接称为“丛林”呢?


《大庄严论经》云:如是众僧者,胜智之丛林,一切诸善行,运集在其中。由此可见,寺院之所以被称为“丛林”,主要是因为其集中了殊胜的智慧和善行。因为,智慧和善行聚于寺院之中,就好像众多树木聚于丛林中,所以将众僧和合的寺院称为“丛林”。



虽然以丛林形容众僧和合共住之处,但在汉传佛教中并非所有寺院都可以称为“丛林”。“丛林”通常是指禅宗寺院,因此也有“禅林”的说法。后世教、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“丛林”的,但“丛林”仍以禅宗寺院为主。


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大师后,在传至于百丈怀海之前,百余年间师以道传于弟子,弟子资学于师,多岩居穴处,或寄住律宗寺院。到了唐贞元、元和间(785-806),禅宗日盛,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,修禅办道。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以禅众聚处,对于说法住持,未合规制,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,创意别立禅居,这就是汉传佛教中“丛林”的开始。



最初丛林规模并不很大,到唐末五代之间才有所发展。如道膺禅师住江西云居山,僧众多至千数;义存禅师住福州雪峰,冬夏禅徒更不减一千五百人。进入宋代以后,丛林建置益臻完备,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,凡名德住持的丛林,都有千人以上。如宋太祖建隆二年(961),延寿自杭州灵隐寺移住永明寺时,学侣多至二千。


宋室南渡以后,禅宗名僧辈出,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。如克勤所住江西云居山、宗杲所住浙江径山、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,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,其住众常至千人以上。


史弥远(宋淳熙进士)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(余杭径山、杭州灵隐、净慈、宁波天童、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;杭州中天竺、湖州道场、温州江心、金华双林、宁波雪窦、台州国清、福州雪峰、建康灵谷、苏州万寿、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刹),于是丛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,迄今不衰。

Alternate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