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大家都去寺院礼佛,却很少有人懂佛?
来源:上虞区通泽寺
2025-04-15
在今天,寺院成为大家的心灵慰藉之一。众人到了寺院,都要礼佛、拜佛乃至求佛加被,那么,在参访寺院礼佛敬佛的过程中,首先要知道的便是什么是“佛”了。
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,佛是一位“万能的神明”,只要诚心上香、多捐功德,就能换来事业、健康、姻缘的庇佑。
于是,寺院渐渐演变成了某种“心灵慰藉之地”,人们带着焦虑而来,揣着希望而去,却很少思考“佛”究竟是谁。
“佛”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灵,而是梵语“Buddha”(觉者)的音译,意为彻底觉悟的生命。
佛陀从未宣称自己是造物主,而是一位发现生命真相并引导他人觉醒的导师。他开示的道理,不是如何向神祈求,而是如何从烦恼中解脱。觉又有觉察和觉悟两种意思。
觉察
觉察是针对烦恼障来说的,也就是说,像佛这样的圣者,能够省察一切的烦恼障,不会为其所侵害。
世间凡夫则多不能如此,比如我们好不容易做了好多的功课、布施、持戒,积累了很多的功德珍宝,但是贪嗔痴的烦恼一起来,就好像是贼一样,把我们积累的功德给偷去了、破坏了,所谓“一念嗔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觉悟
觉悟则是对于智障,也就是所知障而言,所知本非障,但是能障所知。
凡夫痴迷,颠倒执着,就好像是在睡梦之中一样,对于一切的事法糊里糊涂,不能够明白。佛则因为起了圣慧,朗然大悟,烛照无遗,就好像是从睡梦中醒来一样,一切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觉悟的意思。
从另一方面来说,觉所对的即是不觉,不觉即是无明,包括了迷理的无明和迷事的无明。佛因为究竟断除了迷理无明,所以能够觉悟诸法实性,也断除了迷事无明,所以能够觉知一切善恶无记三聚之法。
《佛地经论》中说到佛地时,即说:“具一切智、一切种智,离烦恼障及所知障,于一切法,一切种相,能自开觉,亦能开觉一切有情,如睡梦觉,如莲花开,故名为佛地。”
由此可知,佛之觉有三方面的含义,即自觉、觉他、觉满。
对于界内的见思惑,以及界外的尘沙惑、无明惑,悉皆断除,悟性真常,了惑虚妄,这是自觉;在自觉的基础之上,又能够以自己所觉悟的真理,转而觉悟他人,运无缘慈,度有情众,这是觉他;其觉悟的程度,能够到达究竟圆满的境界,历劫修因,行满果圆,这是觉满的意思。
自觉
每一位修行人,当他破尽三界内的见思惑,于界内的事理二障,都不再贪恋迷惑,这就是达到了小乘自觉的地位。我们所说的,声闻乘的阿罗汉,缘觉乘的辟支佛,都是这一类的圣者。
觉他
由自觉更加迈进一步,内怀修道成佛之愿,外行布施利他之事,于三界内外的见思和尘沙二惑,都能逐渐勘破,这就是达到了自觉觉他的地位,也就是菩萨乘的一切圣者。
觉满
当菩萨位满,破尽最后一品的根本无明惑,此时大觉已圆,即成佛道。
所以,虽然一切圣者,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觉察和觉悟,但是做得最彻底的,则只有佛了。佛是具有自觉、觉他、觉满,这三种觉的圣人。
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,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,可是过去久远以前,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,未来的久远以后,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,现在的十方世界,也有很多的佛存在。
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,佛教承认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,乃至相信所有的人,所有的有情众生,不论已经信佛与否,将来也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。
真正的“礼佛”,不是向外索取,而是向内觉察。因为佛教相信: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,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。在境界上,凡圣虽有不同,在本质上,佛性一律平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