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的位置: 首页 > 佛教常识

佛经为何以“如是我闻”开头?

来源:上虞区通泽寺

2025-07-12

许多人阅读佛教经典会感到好奇,为什么很多佛经一开始都是“如是我闻”,最后则以“信受奉行”来结尾?这样安排经文,是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吗?

 

IMG_4143.jpg

 

其实,经文作为文字的集合,也是有基本架构的。晋朝道安法师把经文内容分为三大架构,称为“三分科经”,也就是序分、正宗分与流通分。

 

序分,可以看作是我们一般写文章的绪论,也就是说明这部经典的祈愿,介绍佛陀当时说法的因缘,在场的听众以及请问佛法的人。

 

序分又可以分为通序与别序:通序,是通于一切佛经;别序,则限于本经的教起因缘。

 

序分,是结集者,在正文之前,说明世尊在当时宣说此经的事实,作为后人的凭信,让他知道这是佛金口所亲说,不是伪造。祈愿见者闻者当生胜法难遇想,而尊重奉行!

 

作为经文开始的序分一般包括六项内容,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六种成就。

 

信成就(如是)、闻成就(我闻)、时成就(说法的时间)、主成就(说法的人)、处成就(说法的地点)、众成就(听法的人)。

 

具此六种成就,证明此经是佛陀亲口宣说。

 

如是

 

如是二字是标信顺,也就是第一信成就(若无信心,焉肯闻法)。

 

凡事相信则说如是,不信则说不如是,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,因此居首。不异名如,无非曰是:佛灭度后,阿难结集经藏,如分瓶泻水不倾一滴,与佛所说丝毫无差——如,既同佛说则允当无非——是。

 

从通途来说,如是即指实相,“如”是说实相之理,古今不变;“是”则表示实相之体,离一切虚妄戏论。

 

如果从各部经典分别来说,各经的“如是”各有所取,比如我们常常读诵的《阿弥陀经》,则一心不乱为“如”,决得往生为“是”。

 

又心不异佛、佛不异心名“如”,即心即佛、即佛即心名“是”,心佛虽有二名无非一体,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故曰“如是”。

 

IMG_3766.jpg

 

我闻

 

我闻二字是标师承,也就是第二闻成就(法若无人闻,说与谁听)。

 

“我”是阿难自称(因经藏阿难结集故)。阿难亲自恭聆如来圆音,非辗转传闻,故曰“我闻”。

 

阿难是多闻第一的尊者,入耳达心,永不忘失,将如来一代时教,悉能忆持,所谓:“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。”故能结集经藏。

 

一切经典,都以六种成就开头,不仅是为了证明此法可信,还有四种用意:一、遵佛遗嘱;二、断众疑;三、息诤论;四、异外道。

 

IMG_3715.jpg

 

一、遵佛遗嘱

 

一切经典固然是佛亲说的,可是当时并没有记载下来。当佛将要涅槃的时候,阿难甚然悲痛,哭得很伤心。

 

当时无贫尊者劝导阿难说:“阿难!现时不是你要哭的时候,你是多闻第一,负有流传佛法的责任,当速向佛请问后事才对。”

 

阿难如梦醒然,请教无贫说:“现时我的心很乱,不知从何问起?”

 

尊者对阿难说,当问四事:

 

佛在世时,我等依佛而住,佛灭度后依何为住?

 

佛在世时,依佛为师,佛灭度后,依何为师?

 

佛在世时,恶性比丘佛自调伏,佛灭度后如何调伏?

 

佛所说一切遗教,理当结集,在经首宜安何语?以取信于天下后世。

 

IMG_3728.jpg

 

阿难承教在佛陀床前一一请问。佛说:“善哉!阿难!你不愧真是多闻第一。阿难,谛听!我当为你说。我灭度后,你等当依四念处为住;你等当依戒为师;恶性比丘,你等可以不管他,听他随便;一切经首当安‘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俱’就是!”

 

二、断众疑

 

阿难在结集经典时,高升法座,忽然相好庄严如佛。众人就起了三种疑问:一疑佛陀重起?二疑他方佛来?三疑阿难成佛?一闻如是我闻等语,三疑顿断。

 

三、息诤论

 

阿难尊者德与众齐,在法座上唱言,一切经典悉从佛闻,非己见自说,诸同学等,一听如是我闻,遂息诤辩。

 

四、异外道

 

西域外道,其经典之首,皆用阿右二字冠首,阿是说无,右是说有,彼谓万法虽多,不出有无二法故(有是常见,无是断见,以外道执断常二见故),佛经用如是我闻等,六种证信,自不与外道同,则异于九十六种外教的道典。

 

IMG_4574.jpg

Alternate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