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个字,是佛教经典中的关键
来源:上虞区通泽寺
2025-08-12
佛法兼具“立”与“破”的双重意涵,二者的根基是对“真空妙有”之中道实义的透彻理解。
所谓“立”,是建立言教体系,承认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法则、因缘生法,为众生指明修行的路径与方向。
“破”,则是破除一切虚妄的执着——尤其是“人我执”与“法我执”,进而断除“烦恼障”与“所知障”,最终趋向究竟觉悟。
唯有兼顾二者,方能不偏不倚地契入佛法的核心。
经典与宗门:“破执”精神的传承与实践
诸多佛教经典以“破”为核心要旨,如《心经》《大般若经》《金刚经》等,皆以破除执着为修行关键。般若空宗的祖师如龙树菩萨、提婆菩萨,亦着力于“破”,通过层层辨析,瓦解众生对“实有”的坚固执着。
这种“破执”的精神,在中国禅宗中更化为生动的实践。祖师大德常以棒喝、诘问等看似激烈的方式,打破弟子的思维定式与虚妄分别,迫使他们脱离文字相、概念相,于当下顿悟本心。
正如古语所言:“七尺棒头开正眼,一声吼下息狂机”,正是以“破”显“立”,直指人心的智慧体现。
经典中的核心关键字:“空”“不”“无” 的深层意涵
《心经》的精髓,集中体现在“空”“不”“无”三字之中;《金刚经》中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“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”等名句里的“无”“离”,亦与这三字一脉相承,共同指向“破执”的核心。
“空”,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,而是破除对“人我”与“法我”实有的执着;“不”,是对一切二元对立观念的超越,摒弃非此即彼的执着;“无”,则彰显 “无所得” 的精神,不执着于任何境界与概念。
这三字看似是“否定”,实则是通过消解虚妄,显露出不被执着束缚的本然心性。
佛法的二谛: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圆融
佛法的教理,始终不离“世俗谛”与“胜义谛”的圆融,涵摄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。有一首偈:
佛说一切法,
不离于二谛,
一者世俗谛,
二者胜义谛。
世俗谛,是随顺世间的真理,如“五蕴”“十二处”“十八界”等对现象世界的描述;胜义谛,则是出世间的究竟真理,如“四谛”“十二因缘”,以及菩萨所证的般若智慧等。
《心经》中“空、不、无”的 “无”,其作用正在于先破除众生对世俗谛的执着,不被现象迷惑;进而破除对胜义谛的执着,不将“真理”执为实有。
唯有超越对二谛的分别与执着,才能达到“心无挂碍”的清净境界,这正是佛法“破立不二”的深层智慧。